自2020年開始,蘋果率先帶領全業界以減低資源浪費等環保理由,決定新出廠的手機包裝再不含充電器以及耳機等設備,其後小米,三星等品牌亦跟隨這個環保做法。消息一出,眾多消費者分成兩派,一派認為支持環保,同意停止提供充電器等做法;一派認為只是手機廠商為了降低成本而出此一計,恕不認同。筆者認為兩邊說法皆有可取與不可取之處,究竟暫停提供充電器等手機配件是否就能真正做到減廢?
手機充電器等配件究竟是什麼類型的垃圾?
相信大部分香港人沒想到要回收閑置或壞了的手機配件,每次用壞便會將其隨便扔到普通垃圾桶。但其實手機充電器等配件皆是電子廢棄物, 當外在的金屬表層完全腐蝕後,內含的一些金屬污染物便會慢慢溢出,滲入土壤再進入地下水,通過農作物或飲用水進入人體當中,不但對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,更會損害自身健康。但這些所謂有害的手機配件真的只能被人被扔掉,無法再次回收嗎?當然不是,充電器等配件屬於可回收垃圾,所以只要不亂扔,就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。
停止供應能否真正達到減廢?
各大品牌暫停供應各種手機配件固然是好事,但成效真如他們所說的那麼大嗎?人們對於手機配件的需求是源自於他們正在使用的智能手機,每年不同品牌都爭鋒鬥艷,推出不同新款手機,功能大同小異。各種手機配件(藍牙耳機,無線充電,不同類型充電線等)亦因應而生,新機換舊機,配件也跟著更新,而不再用的手機及其配件便成為電子廢物,造成惡性循環。因此,手機市場氾濫,導致產品供大於求,造成浪費,供應商只暫停供應手機配件一法實際上無法真正解決減廢問題。
建議
我們先從消費者角度出發,每當想購買新手機時先衡量需要是否大過想要,再考慮預算,款式等。廣告常常將手機自身功能說得天花龍鳳,但作為消費者本身,是否真的都需要廣告所說的各種攝錄級像素鏡頭,杜比音響等等功能?筆者提議消費者買手機時應該如養寵物般三思而後行,若然每一部手機都有自己的生命,我們是否應該考慮翻新機的選項,不只是盲目追求市場新款型號,從源頭開始減廢,減少需求就會減少供應。
再者,筆者認為供應商應該同時設立一個有系統的手機回收服務,例如:Apple的Trade-in服務,舊機換新機。不少市民對於回收舊機以及手機配件不夠認識,可能會產生一些對於個人私隱的顧慮,因此,供應商亦應加強回收服務的宣傳,令到消費者對使用舊機或回收舊機更有信心。
最後,政府雖然已經設立了廢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計劃去監管提供「四電一腦」的供應商,并要求其履行其他法定責任,例如繳交及申報循環再造徵費等,但計劃並未涵蓋換新率高的手機。筆者建議可以參考台灣於2008年設立的電子廢物回收政策,即使是手機充電器等含有金屬污染物的手機配件,市民亦要必須分類為可回收廢物,不可混入一般垃圾中,否則處以罰款等刑罰。
延申閱讀